“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发布时间: 2014年11月12日 00:00 浏览次数: 作者:
返回列表

2014年11月9日,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nd Building-up the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在厦门大学科学艺术中心5号会议室举行。本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与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联合举办,共分为三个议题,分别由邱文彦教授、王学贤大使及傅崐成教授主持。来自美国、菲律宾、印度、伊朗等多个国家10余名教授及研究员参与了本次研讨会。

研讨会以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傅崐成院长致辞开幕,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领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非物质文化中心顾问委员会主席、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王学贤大使分别讲话,并举行了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厦门大学海洋法和中国东南海疆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

会议的首个议题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已发现文物与中国的关系”(Maritime Silk Road in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ology)。中国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姜波所长、菲律宾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the Philippines)研究员Bobby Orillaneda等分别就考古学视野下的海上丝绸之路、菲律宾海洋文化遗产等方面做了精彩报告。经过短暂的茶歇时间,在王学贤大使的主持下,研讨会就第二个议题“《保护水下文化遗产公约》的指导思想对于各国立法的借鉴意义”(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nd States’Domestic Legislations)开展了讨论,来自斯里兰卡、印度、中国等国家的多位教授就此提出了深刻见解,引发了热议。

就第三个议题“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加强在本领域合作的可行性”(Potential Cooper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的交流则在下午进行。台湾海洋大学的邱文彦教授、郭庆清先生作了“underwater archaeology in Taiwan:recent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的报告。海南大学法学院的邹立刚教授作了《中国-东盟共建21世纪海上丝路的战略思考》报告,来自孟加拉达卡大学(University of Dhaka)的Ahmed Imtiaz教授、印度O.P.Jindal Global大学的M.甘地教授等人亦就各国潜在合作战略方面作出了分析和探讨。在整个讨论会中,各位教授、研究员就不同的议题交叉评论,气氛活跃、自由。

研讨会在9日下午六点圆满结束,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崐成教授、王学贤大使主席作总结性发言。在有关单位领导与的大力支持及全体与会代表的积极参与下,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文:刘春/张霞 图:王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