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法与中国东南海疆研究中心(XMU-COLCESS)2014年7月24日于厦门大学成立,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旨在以中国东南海域为核心,广泛深入研究该海域所涉及的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人文历史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国际法及历史依据,为我国东南海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管理建言献策,最终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智库,同时培养硕士、博士及以上层级的高端相关专业人才。涉及学科主要包括法学、史学和理学等。
新华网福州2月11日电(见习记者 王文清)今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研讨会在福建省泉州市召开。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崐成就“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强化我国海洋法律能力建设的若干具体建议”作了主题演讲。会后,傅崐成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特别需要法律人的投入,依法治海,强化我国的海洋法律能力,特别是海洋法律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
傅崐成表示,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工程过程中,来自少数国家的干扰可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中国势必要更加重视国际法与海洋法的规范,中国要建设海洋强国,前提要完善依法治海的法律体制。
傅崐成介绍说,海洋法律能力包括海洋法律体系建设和海洋法律人才培养两个方面。他说,目前中国的海洋法律能力是相当不错的,但是仍然存在不足。
“首先,海洋法律体系仍不够完善,在解决海上执法‘九龙闹海’的问题上仍然需要相当大的努力。”傅崐成举例说,如果在亚丁湾抓到一个海盗回中国,只能将其当庭释放,因为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还没有“海盗罪”这个罪名,根据刑法“罪刑法定”的原则,无法将其定罪,只能释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不只是海军建设的问题,也是法律的事情。但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短板。”傅崐成指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有一大批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整个中国将要大规模地走向海洋,不但向南走,将来还要向东走、向西走、向北走,这样将出现更多的海上纠纷,需要更专业的法律服务和更多的海洋法人才。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才能适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需求?傅崐成指出,将来要培养的国际法律人才不仅要懂外语,而且同时要懂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
傅崐成说,合格的海洋法人才必须对国际法,包括国际公法、海洋法、海商法熟稔于心,还要精通法律冲突法这门解决各个国家法律之间冲突的法律。
他举例说,假如中国企业去孟加拉跟一个印度人做生意,商船挂着巴拿马国旗,后来违约了,碰船了,产生了损害赔偿,发生纠纷后要适用哪个国家的法令,这就涉及到法律冲突法的运用。“所以,我们要培养的国际法人才,应该要是全方面的。而且,在最短期内建设完成一个强盛的海洋中国,应该是我们共同的努力方向。”傅崐成说。
网址来源: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5-02/11/c_11143405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