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乌德勒支大学乔聪睿博士的人权讲座在我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2017年05月26日 00:00 浏览次数: 作者:
返回列表

2017年5月25日(周四)下午15:00-16:30,荷兰乌德勒支大学乔聪睿博士受邀以“人权研究的新视角:以当代中国的群体性纠纷为例”为主题,给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我院院长傅崐成教授主持。

乔聪睿博士曾在“欧洲宪法和人权中心”(ECCHR)、香港中文大学“权利和正义研究中心”(CRJ)担任访问学者。她最近的学术发表物包括《简析中国法律文化之变迁:一种功能主义的视角》(载于《亚洲法律与经济学刊》2017年第1期)及《论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互利共赢之可能性》(载于《剑桥中国研究学刊》2016年第4期)。

在今天的讲座中,乔博士详细阐述了“人权研究目标的受体论(Receptor Approach to Human Rights)”这一新人权研究视角方法论的基本内涵,试图打破传统人权研究领域中单一的法律视角,主张在不同社会,不同制度下进行跨文化、跨学科的人权研究,她自身通过“人权研究目标的受体论”这一视角从事有关群体性纠纷的研究。

在进行当代中国农村群体性纠纷的研究过程中,乔博士使用了机制研究和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梳理了中国农村道德理念和人权信仰从传统社会的天命论到民国时期的主权在民再到建国后20世纪50年代的激进革命主义直至20世纪90年代的村民自治的发展历程。在分析2011年“乌坎村事件”案例中,她通过使用慧科新闻资料库抓取了多达140多万条的相关新闻报道,在如此庞大的大数据分析基础下,她希望可以探析中国当代农村观念变迁中的某些观念是否符合当前社会主流价值,从而为当代中国政策的制定提供佐证。

最后阶段,在场师生踊跃提问,就渔业执法中的人权保护、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及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伴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变的越来越重要和受到欢迎,人文社科学者们或许都需要进行一次人工智能学科背景下的培训。

文:李学文 图: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