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法与中国东南海疆研究中心(XMU-COLCESS)2014年7月24日于厦门大学成立,是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旨在以中国东南海域为核心,广泛深入研究该海域所涉及的国际海洋法律与政策、人文历史以及环境与资源保护,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国际法及历史依据,为我国东南海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管理建言献策,最终成为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国家智库,同时培养硕士、博士及以上层级的高端相关专业人才。涉及学科主要包括法学、史学和理学等。
2018年4月25日上午9点半,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杰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主题为“面向中国需求和战略转型的国际法研究”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崐成教授主持。
宋教授以《战狼2》的市场反响和国际法意涵以及中美之间的贸易战为切入点,他指出《战狼2》反映了未来中国对其在世界上的身份地位的需求以及大国形象的构建,中国针对美国的贸易制裁第一次依据国内的《对外贸易法》对美国采取报复措施,这反映了国际法的合法性与国内法的合法性问题。
首先,宋教授指出当今中国角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中国国家利益的全球化,这突出体现在国际投资领域,建立投资领域的国家求偿机制相比于传统的双边投资协定更为重要。二是中国国民分布的全球化,这突出表现在中国国民的利益在外遭受侵犯或损失的时候,传统的领事保护的救济机制缺乏的情况下,中国应当怎么做?三是中国角色的世界中心化,即国际法如何为中国的未来需求提供支撑?
国际法方面,宋教授指出了中国的国际法律能力的的“先天不足”:一是国际规则的拟定于谈判方面,中国在国际规则的谈判中提出的方案难以被采纳,国际法研究不够深入,也缺少对国际法规则的实践。二是国际规则的解释、适用和创制方面,应当根据自身的利益对国际规则进行解释,强调国际法研究应侧重制定规则背后的原因、规则的适用与解释、例外情况的研究。三是国际争端解决方面,宋教授以南海仲裁案为例,说明了中国在国际争端解决中的态度。四是国际法律人才培养方面,宋教授指出,应构建在国际组织工作的法律人才的培养制度。
国内法方面,宋教授提出了中国目前的国际法方面的“内需缺乏”问题。他指出,国内法之于国家行动的意义在于解决和提供国际行动的合法性依据,在我国的公法中,我国的管辖权体系是被动的防守性的体系,而不是扩张的进攻性的管辖,这不利于我国在“创造性介入”国际关系中的地位。
最后,宋教授就构建和培养我们的国际法能力方面做了总结:一是国际法解释能力的培养;二是国际法适用能力的培养;三是国际法创制能力的培养。
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我院施余兵副教授就国际习惯法的形成与《国际海事公约》中国在国际上谈判地位的现状向宋杰教授进行了提问,宋杰教授给予了精彩的回应。最后,傅崐成教授对本次讲座作了精彩的总结,近两小时的讲座取得圆满成功。
图/文 郝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