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研究院施余兵教授赴纽约联合国总部参加“BBNJ政府间谈判第三次会议”

发布时间: 2019年09月09日 00:00 浏览次数: 作者:
返回列表

2019年8月19-30日,应外交部的邀请,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施余兵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和专家顾问参加了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为期两周的“BBNJ政府间谈判第三次会议”。本次谈判以大会主席Rena Li拟定的案文草案(zero draft)为依据,来自世界各国、国家集团、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数百名代表围绕“海洋遗传资源,包括惠益分享”、“划区管理工具,包括海洋保护区”、“环境影响评价”、“能力建设和海洋技术转让”,以及“跨领域问题”等议题开展了密集的谈判磋商。

与2018年9月召开的BBNJ政府间谈判第一次会议和2019年3-4月召开的BBNJ政府间谈判第二次会议相比,本次谈判具有三大明显的特征。

首先,谈判力度加大、工作方式转换。如果将BBNJ政府间谈判第一次会议比作各国“做问答题”的话,第二次会议则为各国“做选择题”,各国针对具体的议题发表本国的立场,而本次第三次会议则是各国第一次在有具体案文的基础上进行磋商,通过谈判各国就某些议题进一步增加了共识。此外,就工作方式而言,首次增加了非正式非正式(informal informals)的磋商形式,即采取限制参加谈判人数的小规模谈判以提高谈判效率,各国经常在下班后继续谈判至晚上八点左右,进一步加大了谈判的力度。

第二,各大谈判议题推进不平衡,在某些议题上各国依然存在重大分歧。各国在划区管理工具和环境影响评价议题上取得了一些共识,然而却在海洋遗传资源和能力建设与海洋技术转让等议题上分歧严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阵营互不相让,预期在2020年3月的第四次谈判中达成协议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第三,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BBNJ国际协定谈判的推进继续发挥重大作用。中国代表团一贯坚持各大谈判议题应平衡推进,并对某些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中国代表团在本次谈判的一般性发言环节首次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具体议题的谈判中,首次就传统知识问题、海洋保护区提案内容中的“科研监测计划”、海洋保护区提案准备后的“三步走”程序、“决策机构的初步审查”条款,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议题提交了案文,并得到与会各国的支持与肯定。

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作为国内海洋法领域的知名高校智库,近年来持续关注BBNJ国际协定谈判和国际海底区域立法等海洋法领域的前沿议题,我院教师向我国主管部委提交了多份政策要报并获采纳。此前,我院施余兵教授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先后参加了BBNJ国际协定政府间谈判第一次会议和第二次会议。

图为中国代表团部分成员在BBNJ国际协定政府间谈判第三次会议会场内的合影,施余兵教授(后排左三)